多元实践点亮成长之路-----吴江区太湖新城松陵街道三村社区暑期青少年系列活动简讯
日期:2025-09-08 10:23:08  浏览量:0


引言

暑期是青少年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的关键时期。为破解家长“看护难”问题,三村社区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核心,整合社区、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精心策划“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大主题系列活动。通过10余场特色活动覆盖200余人次,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知识、锤炼品格、厚植情怀。

               

品辣酱韵味,悟古今交融--研学平望酱文化园

平望辣酱是拥有150年历史的品牌,吴江唯一的“中华老字号”。辣酱的制作技艺也被授予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荣誉。酱园不仅仅是一个酱品的生产地,更是吴江饮食文化的灵魂所在。7月10日下午,松陵街道三村社区组织开展暑期青少年第一次非遗活动,文化研学平望酱园。

通过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大家了解到平望酱文化园坐落在太浦河与古运河的交汇处,是四河汇集的区域,园区设计有多个展厅以及功能区,包括专门用于黄豆酱日晒夜露的晾晒场、重现传统制酱工艺的制酱工坊、展示企业文化与历史的展馆,还设有可以让参观者亲身体验酱艺的沉浸式空间。每一个展厅都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平望酱园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此次研学不仅让青少年们能够品尝到正宗的平望辣酱,还能亲身体验酱品的制作过程。这种互动体验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平望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交融的深刻诠释。

 

千年垂虹桥   汤汤松江水----垂虹桥地方文化赏析

 说起垂虹桥,那是老松陵人的心中地标,也是吴江地方文化中一张顶流名片。7月14日下午,三村社区邀请地方文化名人马常宏老师为暑期的同学们带来“千年垂虹桥   汤汤松江水”----垂虹桥地方文化赏析课程,旨在激发同学们关注地方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适逢“绿色护苗”行动之际,马老师叮嘱同学们:“地方文化史涉及的内容庞杂,查阅资料需要根据正版书籍的记载,这是对历史的正确叙述。比如关于垂虹桥,吴江就出过一本《垂虹桥志》。这是第一本为桥写的志书。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读书,读好书。”

通过马老师的讲解,大家学习到垂虹桥,又叫长桥、往利桥。桥建于宋历八年(1048)。初时为木桥。桥长200余丈,孔有90多个,桥中央有一楼阁,名“垂虹”。由于湖水长期冲击,木质桥容易腐烂的缘故。垂虹木桥经常被大水冲跨或损坏,以及被战争焚毁。有记录的重大修复垂虹木桥的就有5次之多。其中,在1304年的重建垂虹长桥时,桥孔由85孔增建到99孔,达到桥孔数之最。这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2022年春晚上的舞蹈《只此青绿》大家还记得吗?”“有没有小朋友知道有谁为垂虹桥写过诗句?”“我们现在见到的垂虹残桥就是石质的,现在垂虹桥附近还回复了盛家厍老街,有没有同学去过?”

马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互动起来。垂虹桥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又处在“左江右湖”的特殊地位,湖光山色,风景无限。历代名人如米芾、王安石、苏轼、姜夔、唐寅、文征明、范成大等三百多人,留下了四百多首诗词。康熙、乾隆多次途经长桥,留下了诗句。1967年5月2日晚上,垂虹桥坍塌。2019年10月,“垂虹断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单位。

一座桥,能够引得数以百计的赞美诗篇,这是垂虹桥的魅力所在,也是垂虹文化的宝库。它以千年之姿闪耀江南,更以丰富的地方文化名动天下,成为莘莘学子心中永久的精神丰碑。

 

“童趣嘉年华 快乐无极限--趣味运动会

  为了凝聚暑期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真正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7月15日下午,三村社区组织开展“童趣嘉年华 快乐无极限--趣味运动会,旨在活跃暑期孩子们的体育文化,激发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吴江区木兰协会教练宋文倩老师在运动会开始前给大家展示了一段体育健身项目木兰扇的表演,赢得了大家连连点赞和阵阵掌声。  

趣味运动会同学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自信顽强的精神,向我们展示新时代好少年的良好素质,展现出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

持续练习20多年木兰拳的宋老师在最后寄语同学们,借助本次运动会的热情,达到一种健身的习惯、养成一种健康的意识,处理好健康与学习的关系,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份美丽的心情。真正做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传承红色精神 科技振兴中华----航模拼搭活动

7月16日上午,三村社区暑期青少年活动的教室里格外热闹,一场“传承红色精神 科技振兴中华”----中国航母“辽宁号基础知识讲解活动正在此进行。20余名孩子齐聚一堂,在欢声笑语中探索航空母舰的奥秘,领悟科技兴国的内涵

活动伊始,社区特邀的邓老师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走上讲台,开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辽宁舰的背景故事及服役历程。学员们认真听讲,对辽宁舰产生了深刻影像。邓老师也不时提出些问题,促进学员兴趣,使课堂变得活跃        

知识讲解结束后,最令人期待的模型拼装环节拉开序幕。分发到手中的木质模型套件包含数十个细小零件,孩子们仔细对照说明书研究结构,小心翼翼地拼接甲板与舰岛,遇到困难时便互相支招。“你帮我看一下这个怎么拼不进去”“这个拼反了,应该这样拼....”此起彼伏的交流声中,原本零散的零件渐渐显露出辽宁舰的轮廓。社区志愿者和陪同的家长们也不时俯身指导,帮孩子们调整拼接角度,整个教室充满了协作的温情。

“航模拼搭不是男孩子的专属游戏,我们女孩子也能完成的不错哦!”参加活动的陈同学高兴地说。

打破性别的隔阂,从内心唤醒同学们勇敢做自己的意识,坚定而自信地成就梦想。这也是开展暑期青少年活动的意义所在。

千年营造技艺 一品古建之----立体拼搭实践活动

7月17日下午,三村社区活动中心内热闹非凡,三村社区组织“千年营造技艺 一品古建之美”立体拼搭活动顺利开展,20多名青少年与志愿者同参与,在欢声笑语中探寻传统建筑的文化密码。

活动伊始,社区特邀志愿者以生动的案例切入,系统讲解了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的历史背景与核心价值。“这本书就像古代建筑的‘百科全书’ ,小到一砖一瓦的尺寸,大到宫殿楼阁的布局,都有详细记载。”讲师结合图片用生动语言讲述其内涵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理论讲解结束后,实践环节随即展开。同学们分组领取了榫卯结构立体拼图与立体剪纸材料包,跃跃欲试地投入创作。起初,部分同学对着散落的拼图部件犯了难,一旁的家长和社区志愿者立刻上前引导:“这个部件应该这样拼。”渐渐地,孩子们掌握了技巧,有的专注拼接飞檐翘角,有的已经去帮助别人。

小组内不时传来“我帮你拼这个”“这个应该拼在这里”的互助声。活动尾声,当一座座迷你古建模型与精致剪纸作品完成时,孩子们兴奋地举看成果合影。

此次活动通过“讲解+实践”的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传统营造技艺的智慧,不仅锻炼了动手与协作能力,更在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撰稿人: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成人教育中心校 钱芳英)

 

 

版权所有: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成人教育中心校 学校地址:吴江区中山北路900号 电话:0512-63456109 63458501 63459513
苏ICP备2022047387号